新闻资讯

News
广东:打造城市“海绵体”,建设山水共生宜居都市 发布时间 :2017/10/17

经济网讯 9月26日,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由广州市市政工程协会、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主办,广东华禹生态智慧城市水资源研究院、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承办的2017中国广州·海绵城市高峰论坛在珠江宾馆隆重举行。这次海绵城市论坛意在更好推进广州甚至南粤的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与会嘉宾就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1

上午主论坛由广东华禹生态智慧城市水资源研究院院长、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朱加林主持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以来,全国各城市相继展开,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广东地处亚热带,暴雨集中,河网密布,城市内涝与水体污染尤为严重,在广东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如何展开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

2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红卫致辞

落实新理念:广东省五级“河长制”整治黑臭水体

除了专家学者为海绵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也必不可少。

针对广州市黑臭水体整治具体情况,2017年上半年,由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实施。本次论坛中,广州广州市水务局冯明谦总工程师对“河长制”有关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广东省‘河长制’是在国家四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以此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具体设置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员担任省总河长,省委专职副书记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担任省副总河长,各市、县、镇设立本级总河长,流经各区域内主要河湖,分别由省、市、县、镇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员担任本级河长。各级总河长是本行政区域推行河长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内河长制的组织领导、决策部署、考核监督,协调解决河长制推行中的重大问题。

“河长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及强化执法监管。另外,广东省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等考核内容,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整改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3

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冯明谦作“落实河长制,消除黑臭水体”政策解读

运用新技术:广东海绵城市建设要“闯三关”

“广州水网密布,亚热带多雨,是华南地区降雨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随着建筑不断密集,绿地减少,地表不断硬化,排涝问题严重,水浸问题多发。应该根据广州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论坛上,广州市人民政府李红卫副秘书长就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及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发表讲话。“目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分散型海绵系统,保护自然系统。对老城区,要重点解决城市内涝以及35个黑臭水体的治理。”

黑臭水体整治,污水排放治理,暴雨径流管理。这三个问题彼此交织,已经成为广东省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的三大难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专家隋军博士感慨道:“尤其是广州,城中村特别多,黑臭水体改造难度非常大。”

“黑臭水体,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现在很多城市实施了‘河长制’是一个好的开始。”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认为要保障三大功能,生物净化、生态景观以及泄洪排涝。“生物净化就是利用自然,而生态景观是要求治理的同时为老百姓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具体措施则是建立人工强化自然处理系统,形成自然生态净化功能与景观。另外,要严格控制点、面污染,污水全部截流,尊照排污标准,采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4

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院士作主题报告

除了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广东城市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城市内涝。隋军分析说:“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采取的是小排水系统,即城市雨水进入雨污合流制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而针对广东降雨集中,暴雨频发,城市内涝严重的问题,要保障小排水系统雨水排放能力,必须采取削峰和错峰措施,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从而降低排水强度,减轻市政管网系统排水压力。必要时应进一步采取大排水系统。”

另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多,绿地减少,地面硬化,传统“快排”模式已经不适应强降水频发的地区。尤其是广东,需要改变传统排水模式,根据其城市建设的需求,改善水文循环,采取“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模式,打造城市“海绵体”,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处理城市降水。

这种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论是黑臭水整治还是解决城市内涝,最终目标都是打造一个水环境优良的城市,理论上要实现人们可以在城市河道里游泳的标准。”隋军认为:“除了完善排水系统、控制面源污染,更需要政府在规划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用清淤补水生物修复,使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

5

广东首汇蓝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军博士作交流发言

“海绵城市”应结合国情系统推进

近几年,全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兴起一股“海绵热”。2017年,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了《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定位广州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的海绵城市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2020年,广州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而任南琪教授在演讲中提醒道:“海绵城市是中国特有的概念,要结合中国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照搬西方。”欧美等西方国家自19世纪起就开始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使用,虽然有一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内涝与水资源污染两大问题,两者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加强,需要结合城市实际进行系统治理。

对于如何进行系统布局,任南琪给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首先要遵循自然,保持和利用自然属性,进一步加强自然功能的发挥。”任南琪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要以流域来管理,不可为以行政区域区划分而把自然流域分割成碎片。

另外,任南琪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一个系统来讲,是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的海绵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各个单元,包括饮水、自来水、城市水体和湿地等。“下一步应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把直接排放污水的1.0系统升级到4.0水循环系统,把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等和海绵城市结合在一起。”(邹锡兰 杨雅君)